注册新用户 登录
挎子联盟 返回首页

【基地】 https://www.cj750lm.com/?2149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派】233370322挎行天下

日志

后期德国军队陆军单位名称辨析

已有 448 次阅读2012-4-22 10:09 |个人分类:第三帝国| 野战, 德国, 英文文献, 词典

二战后期,由于德陆军日益兵不满员,编制亦日益混乱,各种名称层出不穷。许多英文文献随意加以翻译,更人为加大了这种混乱程度。
为了搞清楚这些混乱的称谓,首先要介绍两个德语词。第一个是Abteilung。这个词在朗氏德英词典里的解释是(jy词汇)“Detachment, Battalion”,这个解释大体上是比较确切的,但是应该还要补充一个含义,就是“Component”的意思。这个等会儿会详细说明。第二个是Gruppe,这个词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它就对应于英文的group。
Abteilung并不是二战后期才出现的。这个词出现在军队中各种不同的场合。在野战部队中,实际上,它的确对应于“营”这个意思。除了步兵、工兵等“白刃”部队外,其他如炮兵、通信、侦察、装甲等支援或“技术”部队都用Abteilung来表示,虽然它们实际上就是营而已。有时候,Abteilung还用来表示Component的意思。比如步兵营中有时候将独立的13和14连列为IV Abteilung,就表示了这个意思。(但是并没有相应的营长)。作为独立野战部队表示的时候,Abteilung基本不用于表示营以下的部队。比如独立突击炮营为“Abteilung”(战争后期改为Brigade),但是突击炮连,即便是独立于任何其他部队而存在,也被称为“Batterie”,与突击炮营内部的连并无二致。(只有一种情况连级部队被称为Abteilung,就是44年步兵师中应该具有的一个突击炮连。我猜测有可能是想将这个连扩大到营,但实际上就连一个连的编制也很少能达到。满编的情况如凤毛麟角,有些师压根儿就没得到过一辆车)。Battalion和Abteilung的细微区别也许可以从侦察营的称呼上看出来。战争初期德军步兵师的侦察营被称为Abteilung,其主要由一个骑兵连,一个自行车连,一个由少量装甲车、步兵炮和工兵组成的混编连组成。战争后期,该营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Division Battalion和Fuesilier Battalion”,它们的编制变得跟师中其他步兵营非常类似。师属营和燧发枪营也负有侦察的任务,但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作为师长手中的快速机动部队来使用,在防御时担任预备队,进攻时作为快速打击力量。假如师的运输车辆无法保证全师步兵都能摩托化的话(这种情况似乎是司空见惯),那么首先要确保的就是这个营的摩托化。有时候,师中仅有的摩托车辆可以供它和一些支援部队拥有摩托化能力,从而组建起一支与缓慢的其余部分有显著速度差距的快速战斗群。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当第18装甲师改成第18炮兵师的时候,建立了一个第88 Schuetzen Abteilung,而一般情况下Schuetzen营应该是Battalion。这是因为这个营并非是从该师被解散的步兵团中的营改编而来,而是来源于原师的侦察营。这个营并不是标准的步兵营,除了两个步兵连外,它的第三连和第四连分别是反坦克连和重装连,这是非常明显的侦察营编制。
当二战前期德军一切顺利的时候,它的编制可谓是非常标准的。从集团军群一直到师。注意它的“集团军群”是“Heeresgruppe”而不是“Armeegruppe”。在英文中,“陆军”和“集团军”都是Army,但德语这两个词是不同的。在德军师一级,有时候会出现“Kampfgruppe”编制。英文文献有时将这个词翻译为“Task Force”。在这个时候,这种翻译大体上还是准确的,因为这种战斗群并非是永久编制,而完全是根据某种特定任务而产生。在装甲师中,这种战斗群出现的特别普遍。人们发现初期的装甲师中有旅级编制。起先,一个装甲师下辖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和两个装甲团,其后,变为一个装甲团和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但一个师下边始终有一个装甲旅部和一个摩托化步兵旅部,有时候两个都有。无论如何,这个旅编制都显得很多余,旅长似乎没什么太多的事情要干。实际上他手下的这个指挥部就正好用来作为现成的战斗群指挥部。到了二战后期,这一类型的战斗群仍旧存在,但又出现了另一种“Kampfgruppe”。这后边一种常常与师的名字挂上钩,比如19st Panzer Division Kampfgruppe,或者198st Infanterie-Division Kampfgruppe,对于这种战斗群的意思,有些文献上的话说明了一切——“XX Division, reduced to Kampfgruppe size……” 至于损失到了何种程度会被称为KG,则并无定论。但是加上KG头衔的师,其实力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二战后期,除了Heeresgruppe外,还出现了Armeegruppe。这个实际上也是集团军群,与Heeresgruppe不同的是,它实际上并不是前者的同级,而是要比HGr低一级,而且它也不是HGr那样相对永久化的编制。Armeegruppe主要出现于东线,一般下辖两个集团军,德军一个,它的同盟军或仆从军一个。其指挥官在大多数场合下为德军集团军司令,但偶尔也会是盟军集团军司令。比如1944年秋季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编制下就出现了“Armeegruppe Fretter-Pico”,下辖德国第六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二集团军,指挥官就是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Fretter-Pico。同年冬天在匈牙利出现了巴尔克将军指挥的类似“Armeegruppe”,下辖巴尔克自己的第六集团军和匈牙利第三集团军。1944年夏天在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编制内出现了两个Armeegruppe,第一个是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司令杜米特雷斯库担任指挥的Armeegruppe Dumitrescu,下辖他自己的第三集团军和德国第六集团军,另一个是德国第八集团军司令Woehler的Armeegruppe,下辖Woehler自己的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在英文或中文文献中,这类机构一概被翻译成集团军群或Army Group,这很容易引起混淆。这类机构的作用无非是使盟军间协作指挥更加方便,实际上,从指挥官主要是德国人也看得出来,它无非就是为了让德国集团军司令官有合适的理由指挥同级别的盟军集团军而已。但也不是所有类似情况都是如此。比如在北非战役的最后时期,德国第五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一集团军就编成了一个Heeresgruppe,而不是Armeegruppe。这与北非的特定情况有关。也与打交道的对象有关。意大利名义上和实质上都不是德国人的小伙计,而是三国轴心中与德人平起平坐的一员。要让意大利人“老实听话”,可能必须要正式的Heeresgruppe出马才行。(除此以外当然是因为北非是一个独立的Theater)。
值得注意的是,并没有类似的Korpsgruppe出现,Korpsgruppe就被简单地称为Gruppe。有时候,这种军级部队被称为“General XXX Gruppe”,但有时候也就省略掉将军两字。一般来说,凡是加上了General字样的Gruppe几乎都是以军长领衔、军部为基准的战斗指挥部。其他各种Gruppe,尽管其指挥官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拥有将军的级别,但除了军部(GeneralKommando)演化而来的Gruppe外,一般不加以General的字样,至少在原文文献中如此。
上一次的某个帖子中元首卫队提到Vincenz Mueller将军被任命为第四集团军司令,后来又称其为代理司令,其实并没有这类事情。当时(白俄罗斯战役)Mueller指挥的就是这样一个军级Gruppe,任命他指挥这个Gruppe的恰恰正是第四集团军代理司令本人,显然他是没法任命别人担任自己这个职位的,而且德军中也没有副司令之说。
这里要说一下德军指挥职位的代理问题。德军高级指挥职位代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种就是所谓的m.F.d.b.,这个简略缩写的全称直接翻译过来就是“be trusted with command post of XXX”,可能读者会觉得这类说法很拗口。一些英文资料也就索性方便地翻译成deputy commander,但实际上这不是同一个概念。德军不是美军那种民兵起家的部队,它里边绝对强调指挥官的权威,没有什么副指挥官之说。在德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职位,而不是军衔。高级指挥部参谋长的军衔可能要低于属下部队主官的军衔,但作为参谋长,他就是指挥官下边的第二号人物,属下部队主官哪怕军衔比他高,也不能因此拒绝执行他的命令。这个所谓m.F.d.b.就是指现在暂时给你这个指挥职位,但是你并没有相应的军衔,或者你没有参加过必需的培训班(德军中担任师长或者军长等更高级职位都有相应的培训班,不是单单实战经验丰富就可以)。如果事后发现你不适合这个职务,就可以马上撤掉,省得给你升了房子票子车子职称后又发现你其实是个不称职的蠢材,惹来一大堆无谓的麻烦。当然在一般情况下m.F.d.b.都可以转正,并加上适合的军衔。比如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指挥第九集团军的Jordan将军,他在莫斯科战役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上校团长而已。他在苏军大举反攻的艰难时刻接任第7步兵师的指挥职务,当他“转正”的时候也就加上了少将的职务,虽然他的资历并没有达到少将这个级别。到了1942年,他又被m.F.d.b.第六军的军长职务,他m.F.d.b的时候成了中将,等他转正的时候,就加上了步兵上将的职务,这样他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升了三级。在和平时期,这是难以想象的。要注意m.F.d.b.并没有期限或接任者,主要看你自己的表现而定。这与另一种Stellvertretter(Command Post Delegation)就不一样。后者仅仅是代理因故离职(生病,休假)的指挥官而已,代理期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但理论上主官回来后依然要还给他指挥权。M.d.F.b实际上正是军队中秩序混乱的体现,因为指挥人员日益匮乏,被希特勒等人打上黑名单的人越来越多,因此越级指挥的现象也就越来越多。一开始只是师长军长之类的m.F.d.b.而已,到后来集团军司令也开始玩起了这套,最后甚至轮到了一向神圣的总参谋长职位。
再回来说一下Gruppe。军级Gruppe实际上与Armeegruppe是一样的,也就是在Armee这个架构里用一个军部的指挥官接管多个军部或者其他并非属于他的军范围内的部队的指挥权。比如Mueller的这个例子,他就接管了第四集团军中三个军的指挥权,分别是他自己的第十二军,第三十九装甲军和第六军。为什么要让Mueller来接管?因为第六军和第三十九装甲军的指挥官都已经阵亡,而他的第十二军是第四集团军下边最为完整的部队。但是Mueller的权限并不包括当时与集团军指挥部失去联系的第二十七军。有时候,军级Gruppe也可以用来约束不听话的盟军。同样以罗马尼亚的情况为例。为了加强对罗马尼亚人的控制,德军开始在1944年春将德国部队与罗马尼亚部队混编。但是罗马尼亚人坚持要求对德国部队的控制权,比如让罗马尼亚集团军指挥德国军。对此德国人自然是不乐意的。他们的对策就是阳奉阴违,用Gruppe这一套来对付罗马尼亚人的要求。在刚刚列举的Armee-Gruppe Wohler的例子,Woehler自己的集团军下边有两个军,分别是Mieth的第四军和罗马尼亚第八军。于是德国人组建了一个Gruppe Mieth,让Mieth来控制罗马尼亚第八军的战术指挥。这种情况在另一个集团军中更明显了。那个集团军(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不是德国人担任指挥官,德军对此是不放心的。而且该集团军的地域内刚刚在5月份遭到过俄国人的大举进攻,眼下也是最危险的地区。德国人组建了一个Gruppe Kirchner,以第五十七装甲军军长Kirchner做指挥官,制衡罗马尼亚集团军司令的权限。虽然在这个集团军中有四个罗马尼亚军,而只有两个德国军。总的来说,在德国的盟友中,德国人最无法控制的是芬兰,其次是意大利,再接下来是东南欧诸国。
除了军级Gruppe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不具备军级级别的Gruppe。这些基本上就是紧急拼凑起来的类似Kampfgruppe的东西,作应急之用。比如白俄罗斯战役时,为了填补第三装甲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之间的空隙,建立了Gruppe General Saucken,这是以第三十九装甲军军部为基干的军级集群,它下边又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五装甲师和配属的505老虎营,这也是它的主要打击力量。另外两个部分就纯粹是应急招架之用了。一个是驻白俄罗斯的秩序警察部队头头von Gottberg (此人拥有秩序警察少将和党卫队Gruppefuehrer两个头衔)为指挥官的由秩序警察团组成的Gruppe,另一个是由第14师师长Floerke将军指挥的由散兵游勇和集团军后方部队组成的Gruppe,显然Gruppe Saucken和后边两个Gruppe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在明斯克以南,德国人组成了Gruppe Lindig,它的基干力量是第390野战训练师和第12装甲师,尽管它下辖两个师,拥有军的规模,但并不是军级Gruppe,其指挥官既不是军长,在整个二战中也没有担任过前线部队的主官。注意它下边的野战训练师部队也是以另一个Gruppe的情况出现的。
Division 和Regiment Gruppe的情况将在下边说。
就Abteilung来说,最高级的是Armee Abteilung。它最早成批出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Armee Abteilung拥有Armee的级别,但不是纯粹的Armee。它与集团军的差别除了规模外也没有完善的后方保障机构。就拿Armee Abteilung Hollidt来说,它是以第十七军军长Hollidt作为指挥官,起初也是以Gruppe Hollidt的名字出现。它控制着第十七军,第四十八装甲军和另外两个罗马尼亚军的残部。将其称为Armee Abteilung无非是要强调它的Armee级别,因为当时,与其他德国人遇到灾难的情况一样,顿河一带大大小小的Gruppe太多了。在德军设法稳定战线后,剩下的两个Armee Abteilung都先后被改编成了正式的集团军。
所谓Korps Abteilung,它并不是应急或拿来牵制外军的产物。Korps Abteilung产生于1943年秋季。此时一些基干步兵师大量减员,已经无法有效补充,于是索性将其合并成一个Korps Abteilung,它实际上就是一个步兵师。它下辖三个Division Gruppe,这些相当于步兵团,Division Gruppe下边是Regiment Gruppe,相当于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欺骗敌军,也有希望以后能再将这些师重新建立的考虑。但是实际上,这些Korps Abteilung都是以其中一个师的各种机构作为基干建立的,其他两个师的类似机构都被调回德国建立新的师去了。因此看得出来,指望重新建立这些师也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实际上德军自己也不抱任何希望。后来这些Korps Abteilung中没有被迅速歼灭的都改编成了正式的步兵师,其番号就是保留师部的那一个。在大多数德军地图上,Korps Abteilung的标记仍旧是军的标记,这给一些读者带来了混乱。德国人没有美国人Regiment Combat Team之类的概念,主要是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和装备把诸兵种合成进展到步兵师和步兵团这个级别。尤其是后期,步兵师很少得到坦克支援(美军步兵师一般都配属一个坦克营,一个常常是自行的反坦克炮兵营,尽管这些并不是它们建制内的部队,相比之下,德军甚至很少能凑齐编制内一个连的突击炮和一个连的自行反坦克歼击车),而它自己的建制炮兵又常常被归于更高级的Arko或者Harko的统一指挥下,来弥补军和集团军独立炮兵的不足,再加上无论步兵或炮兵都缺乏完全的摩托化能力,这使得任何打算建立类似编制的想法都只能是空谈而已。
建议翻译
Armee-Abteilung, Armee Gruppe,集团军级集群Gruppe XXX :军集群(第一种情况),战斗群(第二种情况)Korps Abteilung :军级集群Division Gruppe:师级集群kampfgruppe XXX Division:XXX师战斗群
不建议使用“兵团”(或“军团”)一词。该词在过去的中文文献中使用过于随便泛滥,容易引起极大混淆 。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新用户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挎子联盟 ( 辽ICP备13001834号 )

GMT+8, 2024-6-10 09:01 , Processed in 0.054452 second(s), 7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